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12月27日)
王君正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省委提出的“打先锋、站排头”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继往开来,在总结成绩中坚定发展信心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长春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竞进有为的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市委始终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三个五”战略,不断强化“打先锋、站排头”意识,在全市深入开展了“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自觉把长春发展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立足吉林看长春、放眼全国看长春、走向世界看长春,努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认识,在深化认识中推动工作,凝心、聚力、干事,形成了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聚焦中心、共谋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集中精力做大“底盘”,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滚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华为、浪潮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长春,5年累计完成投资近2万亿元;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由4000亿元发展到接近6000亿元。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实施了五大现代农业实验区建设,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8.3亿斤历史新高水平,我市获批创建全国首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传统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转型成效显现,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近20%的增幅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式获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净月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7.2∶52.3∶40.5优化为5.9∶48.8∶45.3。
协调推进区域发展,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发展全面提速,开发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长春新区获批一年实现经济总量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00亿元“三个一”的目标;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县域GDP、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市上下对标高位、竞进有为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投融资体制、商事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司法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被列为国家试点,“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改革强力推进,改革红利得到有效释放。
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围绕建设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加快实施了“一二四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谋划建设了长春科技大市场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级“双创”综合性示范区已进入审批流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构建开放高地,长春新区体制机制优势初步显现,兴隆综保区获批国家一类口岸,中俄、中德、中韩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长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顺利开通,对俄、对欧跨境电子商务深入开展,长客、吉通等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东北亚博览会、汽博会、农博会、电影节、雕塑展、冰雪节等一批重要节庆展会成功举办,经济开放度和外向度明显提升。
(四)把握规律、文化引领,城市形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坚持规划先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启动了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的“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拓展,城镇化率达到58.6%,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坚持基础先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两横三纵”快速路正式通车,地铁快轨建设积极有序推进,长春站、西客站换乘中心投入使用,南部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创建扎实推进,整个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加强。
坚持“双核带动”战略,在加快新区建设同时,大力实施旧城改造提升工程,先后实施了交通秩序整治、市政公用管线改造、街路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商圈改造、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暖房子改造和城市管理体制再建“十大工程”,伊通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市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城市面貌发生日新月异变化。
(五)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端正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指南针”,持续实施“幸福长春行动计划”,民生整体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牢牢兜住底线民生,把脱贫攻坚作为1号民生工程,率先实现“双70”脱贫目标;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救助“长春模式”在全国推广,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着力抓好普惠民生,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群众居住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高度关注就业增收,多措并举促进就业,累计新增就业62.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暖流计划”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构建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城区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校、农村延伸,高质量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全力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老龄以及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突出解决热点民生,全面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我市被确定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长春连续九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六)弘扬法治、强根铸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增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加快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我市跻身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落户长春,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职,大力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增强国防后备力量,长春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加快推进“法治长春”建设,依法行政、阳光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联调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保制度;深入推进“平安长春”建设,全面开展夜治安巡逻防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我市荣获“长安杯”荣誉称号。
(七)落实责任、久久为功,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长春实际在全市深入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争做“六个表率”和基层党组织、党员“打先锋、站排头,建功立业共圆长春梦”活动,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认真贯彻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合格党员“四讲四有”要求,不断强化正确用人导向,努力做到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圆满完成市县乡村四级领导班子换届,一批组织和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突出抓好基层基础,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全面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长春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坚定不移落实“两个责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发挥“电视问政”创新性监督作用,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卡住纪律“戒尺”,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全市上下呈现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奋斗成就事业,成绩来之不易。过去五年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在长春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坚实足迹!这是在党中央、省委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取得的,是在历届班子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中实现的,是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开拓进取下创造的,也是驻长中央和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长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长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长春改革振兴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纵向比长春发展在加快,横向比仍有差距。我们必须面对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二人转”的双重制约;传统动力减弱和新兴动能不足的双重挑战;改革开放程度不够和科技创新能力释放不充分的双重难题;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不强和绿色宜居品质整体不优的双重矛盾;民生保障层级不够高和人民群众诉求更加多元的双重压力;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繁重任务和党员干部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的双重现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和党风廉政建设仍需强化的双重要求。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前瞻意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推动长春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二、立足全局,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思想的先进是本质上的先进,观念的落后是根本上的落后。在长春转型跨越的历史关口,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解放思想,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向创新开放要活力,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开启振兴发展新篇章。
立足吉林看长春,“打先锋、站排头”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担当。作为省会城市,“打先锋、站排头”既是省委寄予的殷切期望,更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在全面落实省委“三个五”战略、“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多行“表率”“领先”之举,不断强化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更好地引领、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放眼全国看长春,抢抓机遇、加快振兴是我们必须坚定的战略选择。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长春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吉图开发开放、哈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春作为“一带一路”北线重要节点城市、长吉图腹地城市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尤其是国家开展长春与天津对口合作,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长春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为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增长极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走向世界看长春,开放合作、积极作为是我们必须践行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经济依然在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更加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局之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大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在互惠互利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省委“三个五”发展战略,按照“打先锋、站排头”要求,以全面振兴为主线,突出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不断提高从严治党水平,努力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把长春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按照这个思路,未来五年我们要始终突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个发展方向,自觉把长春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大局中进行比较、思考和推动,加快推进长春参与区域发展、集聚资源要素、抢占发展先机、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做到“五个一”:“一个高于”,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在全省的首位度持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质量位居全省首位,在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一个前移”,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逐步实现速度换挡、结构升级、动力转换,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个领先”,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前列,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自然生态环境和市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一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一个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未来五年,要在打造经济量级、城市能级、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个升级版”生动实践中,努力实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功能完善、生态一流、人民幸福“六个目标”。
——经济发达。坚持从速度、结构、动力全方位入手综合施策,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在激活各类发展要素中实现量质并进的“蝶变”,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加快向“万亿俱乐部”迈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结构转变;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00亿元,切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全面振兴的发展路子。
——文化繁荣。“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文化兴市”战略深入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长春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法治优良。着眼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法制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尊重尊严、公平正义、和谐友爱、安全有序的社会秩序逐步形成,长春成为全国一流的法治城市。
——功能完善。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80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450平方公里,立体化交通体系全面建成,成为区域性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中心。
——生态一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生态建设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达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持续降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加,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全面完成,1000平方公里“森林城”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人民幸福。始终把关心关注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行动自觉,“幸福长春行动计划”滚动实施,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全面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逐步把长春建设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五个升级版”,实现“六个目标”,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长春篇章,是追逐“中国梦”征程中实现“长春梦”的战略构想。我们坚信,只要全市凝心聚力、万众一心、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化蓝图为现实,重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辉煌!
三、开拓奋进,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立足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长春全面振兴新征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坚持全面振兴,确保国家战略部署落地生根
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意义重大、全国瞩目。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抢抓这一难得的重大机遇,坚持把全面振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抓好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率先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抢先抓早,全面做好政策承接。国家出台的支持东北振兴的系列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指向性很强,既有中长期战略规划,又有宏微观配套政策,打出了一套高强度的政策“组合拳”。全市上下一定要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全力做好对接落实。政策承接要准,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要求,确保用好、用足、用活;试点争取要快,积极做好上争下促,高标准建设一批平台载体,力争更多国家试点、试验和示范落位长春;项目推进要实,对已经列入计划的项目要加大跟踪力度,同时高水平谋划包装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力争纳入国家东北振兴“大盘子”,努力把战略机遇期转化为振兴发展黄金期。
突出重点,务实推进对口合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长春与天津对口合作。要加快建立高效畅通的对口合作机制,深入落实长春同天津对接交流成果,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各领域对接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要务实推进长春天津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改革经验,全力将合作园区打造成两市对口合作的典范;要借助我市被国家列为“双创”基地机遇,共建长春天津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发展新阶段;要积极推进干部人才交流,加快建立两市干部交流挂职长效机制,学习天津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基地经验,推动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同时,要按照国家和省安排部署,主动做好与浙江省对口合作工作。
强化责任,全力促进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对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出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对我市与天津、浙江对口合作明确的重点任务,要逐项明确责任、提出目标、规定时限、拿出方案,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更多从内因出发,积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办法,把支持东北振兴的各项举措与长春实际结合起来,与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务实创新开展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坚持创新驱动,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打好“有中生新”转型牌和“无中生有”创新牌,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围绕建设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打赢科技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四个攻坚战”;推进形成“一条龙”式的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推广创新链、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科技孵化器、科技人才带动科技创新“五种模式”,努力推动长春由“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加快进入创新发展第一方阵,力争到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为全省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基础,是全面创新的战略支撑。要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为抓手,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取得实质性进步。
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的基础上,吸引战略投资者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形成社会化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到2021年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
要抓好平台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支持在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打造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制约支柱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开展攻关,高水平谋划和推进一批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推产业升级,力争到2021年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20个,科技产业园区达到30个。
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长春科技大市场在资源共享、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探索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模式,加快推动企业创新需求向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成果向中试成果转化、中试成果向产业化转化,不断提高创新成果属地转化率,力争到2021年达到35%左右。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既是市场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主体。要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成果应用转化的主体。
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按照“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的发展思路,促进创新要素向骨干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加快建设研发机构,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改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1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个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20个左右。
要把发展中小科技企业作为重要途径。中小科技企业是知识密集型实体经济,具有机制活、贴近市场、效益高、成长性强的典型特点。要坚持“抓大不放小”,大力实施企业培育计划,全方位扶持企业成长壮大,力争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新增1000家,着力打造更多的“希望之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要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坚持以创新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大胆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积极培育在创新中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的核心是体制机制改革。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增强人才要素、资源、保障等方面有效供给,破除制约创新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枷锁,不断吸引更多创新领军人才;要广开进贤纳才之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人在彼地、才施长春”的人才智力汇聚机制;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舞台,激励各类人才岗位建功,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融合对接,努力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三)坚持扩容强基,进一步夯实振兴发展基础
发展不够、不充分、不协调仍然是长春的最大市情,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全力做大经济量级。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积蓄发展动能。今天的投资总量决定明天的经济增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明天的产业结构,必须把扩大有效投资牢牢抓在手上,摆在突出位置,确保经济当前有动力,未来有潜力;要多渠道做大有效投资规模,积极培育优质投资、引进战略投资、争取国家投资、激活民间投资,以有效投资形成有效供给,拉动有效需求,形成有效增量,着力解决总量不足、底盘不大的问题;要坚持不懈优化投资结构,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特色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加大“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力度,重点抓有质量、可持续的投资,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重复建设的投资,以投资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强化发展支撑。项目是点,产业是线,经济是面。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但归根结底还是项目的差距,只有每一个项目顺利落地投产,产业才会壮大、经济才能发展。
要超前谋划储备项目。项目建设具有周期性特点,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意识,着眼未来振兴发展需求,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机遇,高水平谋划一批体现区域发展战略高度、体现顶层设计要求、引领产业发展和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的重大项目,形成充实完善的项目储备库。
要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用新理念新思维推进项目建设。要以创新理念抓项目,全力推进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项目;以协调理念抓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项目;以绿色理念抓项目,着力推进一批生态环保类项目;以开放理念抓项目,积极推进一批对外开放平台类、载体类重大项目;以共享理念抓项目,重点推进一批民生改善类项目,努力发挥项目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
要完善项目推进落实机制。项目建设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经济项目一旦久拖不决,市场先机就会失去;民生项目如果久建不成,社会效益必然大打折扣。要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包保责任制、项目服务秘书制,进一步探索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严格绩效考核,推进项目落实,全面提高项目的核准落户率、开工竣工率和投产达效率,营造敢抓项目、善抓项目、大抓项目的良好氛围。
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经济发展第一要事。要主动打破旧思维旧观念束缚,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用新观念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要解放思想抓招商。资金项目落位从来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区域和资源是有形优势,而信心和智慧则是无穷变量。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大趋势,坚持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向内多挖潜、向外多引进,努力闯出长春招商引资新天地。
要突出重点抓招商。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招商理念,统筹推进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环境招商,尤其是要加大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对接力度,努力吸引一批战略性投资者、战略性项目、战略性产业落位长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未来5年,全市实际利用内外资力争年均增长15%和12%左右。
要强化服务抓招商。牢固树立“开明重于精明”“服务重于资源”理念,着眼便商利商,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着眼兴商富商,积极打造优质便利的投资环境;着眼聚商活商,积极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要把诚信作为环境建设的重点,加快建设诚信政府、打造信用企业、培育守信市民,形成吸引投资的良好社会效应。
要创新手段抓招商。牢固树立“精准招商”理念,聚焦客商投资需求和全市产业发展重点,运用大数据,推进“互联网+招商”,实现发展要素的协同整合、招商信息的精准投放、项目与客商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
发挥消费基础作用,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也是最大的、根本性的需求。要主动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变化,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改善消费方式,增强群众消费能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努力在稳定传统消费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物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业态,全面带动消费结构整体升级,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同时,要依法管理房地产市场,继续做好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等手段,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坚持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动力转换新引擎
调整优化经济存量,择优打造经济增量,加快传统动力引擎优化升级、新兴动力引擎蓄势发力是我们必然选择。要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动能转化,全力构建支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优化一产,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大”,更要立足于“强”,必须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加快推动长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迈进。
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处理好发展传统产业与引进先进技术、重视粮食生产与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关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政策调整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依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坚持扬长避短、分区施策,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要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突出抓好品牌建设。以创建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为依托,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全程化可追溯,实现绿色有机农业面积、总值“双倍增”,打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努力将长春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要围绕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放眼国内外市场,立足长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势,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档次和产业化层次,着力打造一批产值超50亿元、100亿元的“农”字号大企业,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向“双千亿”目标迈进。
要围绕探索发展新模式,着力抓好现代农业实验区建设。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整合优势资源,高标准、高水平集中建设好五大现代农业实验区,强化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0亿斤阶段性水平,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实验区,引领农业跨越发展。
抓牢二产,打造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工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是长春发展的根基,必须抓住“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获批机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促进传统企业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培育一批名牌产品、知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传统产业品牌集群优势,努力实现“长春制造”向“长春创造”转变。
要积极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着力实施制造业高端发展战略,全力建设世界级汽车、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服务基地。加快发展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形成350万辆整车规模,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碳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突出发展粮食深加工、绿色食品,推进特色资源开发转化,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绿色化、精深化、品牌化发展;提高轨道客车研发制造能力,加快维修基地建设,推进协作配套服务,推动轨道客车产业向基地化、集成化、国际化迈进。
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实施千亿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有的汽车、农产品加工两个千亿级产业基础上,依托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再集中力量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等6个千亿级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破三产,建设东北亚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力打好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功能要向专业化转型。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推动金融业发展,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挥区域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壮大临空经济、陆港经济和高铁经济,加快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立足打造“长春服务”品牌,积极推动国际贸易、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品质要向高端化转型。打好“优势牌”“特色牌”“融合牌”,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支持冰雪和避暑旅游产业发展,变“冷冰雪”为“热资源”,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名城;建立健全“大健康”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休闲康养基地;提升东北亚博览会、汽博会、农博会等展会层次和水平,着力打造会展经济高地。
布局要向集聚化转型。全面落实长春新区等特定区域的突破性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向重点区域、优势行业集中,高标准打造一批像净月商务、欧亚汇集一样的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努力形成集约集群发展态势。
(五)坚持改革开放,持续激发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制胜法宝。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停顿、扩大开放不止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努力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引领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实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部署,按照“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求,抓住供给约束、供给抑制、供给结构老化主要矛盾,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重点任务,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突出补齐有效投资不足、产业不协调、城市功能不完善、民生保障层次不高、县域经济不发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软环境建设的短板,努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正确处理“放”和“管”的关系,全力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以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改革为抓手,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加快财税管理体制和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努力壮大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按照“三个有利于”要求,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尤其是要抢抓国家在东北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机遇,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努力做强做优做大竞争类国有企业;坚持服务为先的理念,不断提升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聚焦发展全局,在服务城市建设中壮大功能类国有企业,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不断激发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深化民营经济改革,全面激发市场潜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构建“既亲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民营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水平。要坚持发展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并举、三次产业并举、发挥国企优势和挖掘民企潜力并举,努力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促进更多民营资本扎根长春、更多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到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拓展市场空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品牌企业“走出去”;全力抓好长春新区、兴隆综保区、空港开发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和“长满欧”等对外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龙嘉机场空港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内陆口岸功能;积极推进中韩产业投资贸易合作示范区、中德工业园、中泰产业园、中俄、中白科技园、中古生物技术产业园等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同时,不断扩大对内开放力度,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开展交流合作,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建立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不断提升我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构建立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
(六)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走城区、县域、开发区均衡发展,生产布局和空间布局统筹协调的新路,全力打造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
构建长春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携手市州、联动周边,延伸长春对外辐射半径,促进长吉、长平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环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加大与环渤海、京津冀城市群的对接力度,探索建立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增强跨区域资源和要素整合能力,着力打造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全面升级的大都市经济圈。
优化多元化发展格局。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要素集聚,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开发区要立足打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排头兵”,加快向创新转型、向集约集聚转型、向以特色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转型,通过不懈努力,使开发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领跑全市,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持续提升,特别是长春新区要敢于大胆创新,着力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全面提高发展水平,力争在国家级新区中后来居上;城区要立足打造内涵发展“火车头”,切实发挥区位经济、多元经济、集约经济的比较优势,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打造城市品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县域经济要激发活力,主动和国内发达地区对标,坚持产城融合、差异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富民项目和特色经济,高标准抓好县城建设管理,加快转变“二元”结构,努力建设中等城市,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竞争局面。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率先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均等化覆盖,着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发挥重点城镇示范效应,探索形成一批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等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七)坚持品质引领,加快建设绿色宜居新型城市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城市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坐标。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品质。要学习借鉴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以战略思维来审视规划工作,使规划具有长远的眼光、科学的预测和理性的控制,既立足当前,又顺应未来。要坚持科学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坚持区域特色,注重文化品位;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文明,全力促进城市发展提质,坚决避免和防止“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要突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推动发展过程中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抓到底,引领建设“百年城市”。
注重功能完善,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城市既要好看,更要好用,对外有形象,对内有品质。要从长春实际出发,深入实施“双核带动”战略,一方面加快建设新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抓好旧城改造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解决“城市病”问题,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路网提升工程、住房改善工程、要素保障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公交都市”“海绵城市”创建工作,努力为城市“强筋壮骨”。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规划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加快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要坚持“五季长春”理念,统筹规划实施“地下长春”工程,加快建设寒地地下空间利用示范城市。
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城市风貌。经过多年发展,长春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影、雕塑、冰雪、警示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要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全面实施文化注入与表达工程,切实把长春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设计之中。积极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雕塑建设,全面实施美化亮化彩化绿化和冬季城市景观工程,全力抓好城市森林、绿地、水域、湿地、园林建设,进一步放大净月、莲花山生态资源优势,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提升“休闲消夏胜地、冰雪体验之都、文化旅游名城”的品牌形象。
强化科学管理,建设美好家园。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责权一致、重心下移、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要向智慧化要效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降低城市运行和管理成本;要向科学化要效益,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推进城建投融资体制和征地拆迁机制创新;要向网格化要效能,全面构建大城管体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切实在共治共建共管中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
(八)坚持文化兴市,全力打造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凝固的艺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个性魅力。我们要着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共建精神家园。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打造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完善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长春德苑”等主题公园为主体,以主题社区、主题街路等教育阵地为补充的“一体多翼”宣传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大众化、有形化的阐释和表达,让城市始终充满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正能量;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认真抓好新闻舆论宣传,强化文化对外交流,讲好长春故事,传播长春好声音,更好地发挥文化宣传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长春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并举,走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城市特色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不断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文化+”战略思维,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新媒体、数字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升全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要深入实施“扶优扶强”和“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把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把中小文化企业做精做特,引导文化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要加快完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发展合力。
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惠民。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各类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开放;要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着力推出文化精品力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好文化“精准扶贫”,推行“菜单式”服务,切实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
(九)坚持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主动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进一步提升民生工作水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集中攻坚与精准扶贫同步推进、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六个一批”举措和“双包双转化”工程,切实以精准施策推动精准脱贫,同时要扎实做好贫困人口动态调整、贫困对象退出、项目建设、考核验收等工作,确保到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
持续推动增收就业,打牢民生工作基石。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暖流计划”,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积极构建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农民工工资“精准支付”模式,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全力抓好就业,着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不断降低结构性失业风险,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农村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教育中心;积极推进“健康长春”建设,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扩大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范围,努力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养老事业、残疾人事业、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坚持多看百姓的身边事,多听百姓的心里话,多算百姓的生活账,进一步加大民生实事落实力度,着力畅通沟通机制和解决渠道,全力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性住房、交通出行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尤其是要突出抓好空气污染治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责任担起来,以更大的决心全面加强整治,积极落实“煤改电”“煤改气”等扶持政策,统筹推进煤炭高效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源头调控措施,力争2021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十)坚持依法治市,扎实做好民主法治工作
始终把法治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实践标准,加快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长春。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使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支持人民政协广泛多层次推进协商民主,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服务发展的独特优势,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抓好“双拥”工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强军梦”贡献力量。
全面提升“法治长春”水平。紧紧围绕“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两项基本任务,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着力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七五”普法,全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网格化、信息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水平,积极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真正把长春打造成为最具安全感城市。
四、不忘初心,全面提高从严治党水平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部署,坚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不断将从严治党推向新高度,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有力保证。
(一)坚定政治方向,从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地用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真正做到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在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长春落地生根。
要始终把灵魂置于高处,深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学党的历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注重德才兼备,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按照好干部“五条标准”,旗帜鲜明地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树立注重学识的导向,大胆起用胸襟宽、眼界宽、思路宽的开拓者;树立注重发展的导向,大胆起用懂得经济、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创业者;树立注重创新的导向,大胆起用顺时应势、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领头雁;树立注重实绩的导向,大胆起用埋头苦干、身体力行、励精图治的实干家;树立注重勤廉的导向,大胆起用政治清醒、经济清楚、生活清白的明白人,努力形成“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氛围。
要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五个升级版”、实现“六个目标”选干部配班子,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意见,细化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做到优上劣汰庸下;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优化干部培养路径,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要大力弘扬“做官务必做事、做事绝不做秀”的务实精神,铭记“看重组织考核、注重群众感受”的公仆情怀,完善容错免责办法,敢于为勇于担当者担当、为实干创业者负责、为改革创新者撑腰,让广大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竞相迸发。
要加强能力建设,干部培养要“保证储量”,更要“提升质量”,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立足固本强基,从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基层。要坚持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大力开展“做表率、当先锋”行动,领导做表率,党员树形象,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要强化政治引领,注重典型引路,打造党建品牌,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推动力量、投入、资源和工作向基层下沉;要巩固扩大各领域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突出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彰显先进性。
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从严加强党员日常管理,推动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努力拓宽党建工作新领域,不断探索富有时代特征、贴近长春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的工作手段,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不断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要把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基本职责,落实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好用活基层党建阵地和服务平台,真正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畅一公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力量和温暖。
(四)坚持制度治党,从严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党组工作条例以及巡视工作条例、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让制度治党落地生根。
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制度,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属重大问题,必须发扬民主、善于集中、敢于担责,努力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动政治局面。
要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促进党内监督同有关国家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实效,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制度成为硬约束,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五)高悬反腐利剑,从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要进一步增强落实“两个责任”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党委(党组)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牢固树立首责主业意识,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要强化“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具体规定,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真正使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要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查办力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突出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切实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全面振兴发展使命在肩,我们唯有坚强担当;建设中部创新转型发展核心区目标在前,我们必须拼搏进取。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合力攻坚,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不懈奋斗!